学院网址:http://wldzxy.suse.edu.cn/

咨询电话:0831-5980381、5980386
咨询QQ:607122587

本科招生专业:

核工程与核技术

应用物理学

电子信息工程





图片


学院简介

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“物理学”和“核科学与技术”学科可追溯至1965年,经过60年传承积淀,学院形成了本科、研究生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。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、教学严谨、学术思想活跃、综合素质好的师资队伍。现有教职工124人,专任教师114人,其中教授、副教授34人,教师队伍中,69人具有博士学位,14人有博士后经历,10人有海外留学背景;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、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、天府万人领军1人,四川省学术带头后备人选1人,博士生导师3人。学院设有“应用物理学”“电子信息工程”“核工程与核技术”3个本科专业,拥有“核科学与技术”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、“能源动力(核能工程领域)”和“电子信息(光电信息工程领域)”专业学位授权点,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60余人,本科生1300余人。

学院秉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理念,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,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。承担全校多门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,近年来完成教改项目30余项,出版教材8部,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内的成果奖10余项,多门课程获省级精品课程称号。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9项,省部级项目40余项,获国家授权专利50余项,省市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,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(SCI、EI 收录200余篇)。

学院坚持“校企协同育人”,与学大教育集团、优利德(中国)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上海新漫传感科技有限公司、四川新先达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深度合作,联合开展项目研发、建设实习实训基地、提供就业指导服务,将企业需求融入教学内容,为学生打造优质实践平台与就业直通车,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。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中获国家级奖励30余人次、省级奖励150余人次,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0%以上,就业方向多元,涵盖考取研究生、投身西部计划、报考公务员以及进入国企央企私企等,就业地域遍布成都、深圳、上海等一线城市,且大部分学生进入电子信息、通信以及核工程与核技术等领域知名企业,充分彰显学院办学成果以及毕业生广阔的就业前景。

学院实验条件优越,实验室面积5000余平方米,设备价值3000余万元,拥有钛宝石飞秒激光器、粉末X射线衍射仪等精密仪器,建有仿真创新实验室、物理实验室、EDA技术实验室、ARM嵌入式实验室、建有放射性源库、核技术综合实验室等多类实验室及教学科研平台,为教学、人才培养及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
图片
图片


专业简介

1

核工程与核技术


培养目标及特色:本专业的特色为“高端核分析检测装备”,面向21世纪我国核能与核技术产业自主发展和“走出去”的需要,培养具备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理论和知识,能够解决核技术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,同时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、社会责任感、国际化视野、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,能够在涉核领域从事核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、研究、开发、设计、操作、教育与管理的“懂核技术、勤勉敬业、善于合作”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。


主干课程:高等数学、外语、大学物理、高级语言程序设计、原子核物理、核辐射探测学、反应堆物理基础、辐射防护基础、核电子学、核动力系统与设备、核分析方法、核燃料循环与核材料、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等。


就业方向:毕业生可在核能和核技术应用、工业、农业、军事、医学、化工、生物、环境保护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、开发、设计、操作、教育、管理等工作。同时可继续攻读我校核科学与技术、能源动力(核能工程领域)等相关学科硕士研究生。2025年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考研录取率为35.7%(分别被四川大学、哈尔滨工程大学、华北电力大学、成都理工大学、南华大学、四川轻化工大学等单位录取)。


实践实训基地与实践实习:本专业与“上海新漫传感科技有限公司”“四川新先达测控技术有限公司”等单位签约共建实践实习基地,通过创新院企深度交流合作模式,多渠道提升学生新知识、开阔新视野、提高动手能力、拓宽就业途径。系部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,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以及学术会议,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。2024年指导学生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项目2项以及校级项目2项,获评高校学生课外“核+X”创意大赛优秀奖2项,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,获评四川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三等奖2项,指导学生参与“新漫杯”创新能力设计大赛,获一等奖1项,二等奖2项,三等奖4项。


图片
图片


2

应用物理学


培养目标及特色:培养富有创新精神、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,兼具良好物理学基础与电子信息、光电子技术和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的应用型、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。


主干课程:涵盖大学数学(包括高等数学、线性代数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)、力学、热学、电磁学、光学、原子物理学等基础学科,以及数学物理方法、理论力学、热力学与统计物理、电动力学、量子力学等进阶课程。


就业方向:毕业生可在物理学及其相关领域如光电子技术、光检测技术、半导体材料、新能源材料等企事业单位,从事科研、技术开发与服务工作。也可以从事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;还可以继续攻读物理学、光学工程、材料科学与工程、天文学、电子科学与技术、电子信息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,进行深造。


图片


3

电子信息工程


培养目标及特色:本专业以“厚基础、强实践”为特色,通过优化课程体系、先进实验平台及校企合作培养模式,为学生提供从理论到职业发展的全面支持。培养熟练掌握电子技术、通信原理、信号处理等核心领域的理论与应用技术,能够从事电子信息系统的研究、设计、开发、制造及运营管理工作。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、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,为社会培养适应电子信息行业需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。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年均获得国家级、省级奖项60余项。


主干课程:高等数学、大学物理、高级语言程序设计、电路分析基础、模拟电子技术、数字电子技术、信号与系统、电磁场与电磁波、数字信号处理、信息论与编码、通信原理、数据结构与算法、微机原理及应用、嵌入式系统、EDA技术、电子综合课程设计、专业实习等。


就业方向:毕业生可在电子信息、通信、计算机与互联网、智能控制与物联网等行业领域从事硬件工程、软件工程研发以及新兴技术领域从事机器学习模型开发、数据分析及智能算法优化,以及工程实施与运维等工作。也可以继续攻读电子信息、通信工程、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生,毕业生就业率达92%以上。

图片